空總「勒法利計畫」 文/陳韋鑑


空總「勒法利計畫」     文/陳韋鑑

  空總的未來是許多人關心的未來,對藝術領域來說,同時也是匯集討論並與社會建立共識的過程,這個過程除了論述以外,更直接的恐怕就是讓市民經驗藝術而留下記憶,從2018年空總成立後,由游崴與高森信男擔任策展人所策的「時間另類指南」等活動,我們可以看到在面對外界對空總的諸多質疑的同時,空總也一直不停地以展覽等活動來回應,這些回應中有許多是試著從空總的空間與建築等環境開始,而非以某些高深的藝術議題來與市民對話,在這次的「勒法利計畫」中,依然可以看見此企圖。

  「勒法利計畫」自7月13日起開放預約參觀,此展原定5月15 日開展,受到三級警戒影響閉展,直到中央流行疫情指揮中心公布適度鬆綁才正式開展,展期也延長至8月29日結束,本次展出共邀請十位藝術家展出,由莊偉慈擔任策展人;展覽名稱中的「勒法利」來自於英文「The Folly」的音譯,「folly」在建築領域中最初是指具有裝飾性而無實用功能的建築物,不過當然,也不無以folly自嘲空總工作人員理想性處境的可能。

  相對於「時間另類指南」以時間向度為主,加上田野與文獻等擴充,「勒法利計畫」則是聚焦在空總的空間本身,在這種聚焦過程有時為了讓觀眾理解而偏向媚俗,不過在「勒法利計畫」中,展覽作品雖然輕鬆但是並不媚俗,策展人很好的抓住了其中的平衡,事實上當代藝術本身就有很強的空間基地性,只要專注於此,甚至連The folly本身都不需要過多的關注,即可透過當代藝術帶領觀眾在藝術與空間兩者中對話。

  從入場的戴翰泓作品〈從一個角落到另一個角落〉開始就對觀眾發出邀請,透過觀眾開關門的連動機械裝置,由在空總撿拾的現成物搭造的房屋結構,從攤平在地面被升起成立體的框架,開宗明義的顯現了空總是透過觀眾開門才能被提升的懸空結構,沒有觀眾開門,終究只是地板上的物件;緊接著邱承宏的〈花架05〉,以空總撿拾的物件與常見的建築材質做為媒材成為花架,這些材質與整個空總的大部分建築物有著相近的質感,但是卻又是在戶內成為作品互相呼應,另一方面,作為有功能的花架,但是同時又是具有審美功能的雕塑作品,對於過去國民教育裡美感教育背景的觀眾,可能又是另一個對話的開始。

空總「勒法利計畫」     文/陳韋鑑

  延伸到二樓,凌天與陳曉朋的作品以巨觀與圍觀、理性與感性的相對映著都市空間,莊普與廖建忠可能是另一種對照,莊普的〈臨界的居所〉取材自蟾蜍山眷村,同時也是臺北市目前唯一完整保留的空軍眷村「煥民新村」,那些殘片構成的空間,喚起觀眾對眷村曾有的空間記憶,在狹小的巷弄裡閃身而過的經驗,而在過去的空總裡的空軍眷村的對面,則是廖建忠的<空巴克>,很直白的嘲弄了台灣對於"閒置空間再利用"的想像只能停留在星巴克的品味上,而相較於過去的作品,這次廖建忠更進一步的只做出懸空的表面,不只沒有功能,甚至連假裝都很表面,以這樣的批判作為對未來的小小嘲弄,給人的可能不只是會心一笑,還好,當觀眾來到戶外喘口氣時,還有蕭有志的〈櫃之家〉帶給觀眾們一絲安慰,在豪宅環繞的綠地裡,蝸居還是能有著一席之地的。

空總「勒法利計畫」     文/陳韋鑑

(原文刊載於台新銀行文化藝術基金會ARTalks特約評論人陳韋鑑展演評論 2021.09.28)